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称文学院)的前身是延安大学中文系。延安大学中文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7月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艺)文学系。当时的鲁艺文学系汇聚了周扬、何其芳、沙汀、陈荒煤、萧三、曹葆华、周立波、严文井、贺敬之、李季、孙犁、穆青等一批文艺名家和文化战士,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早期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干部。
1943年,鲁艺并入延安大学,文学系也随之成为延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时,中文系是当时最早设立的三个系科之一,标志着其办学传统的正式恢复。1963年,中文系开设了本科专业。 1985年和1997年,分别增设了秘书专科和秘书本科专业。进入21世纪,随着学科发展,2000年和2002年又分别设立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新闻学本科专业。2002年,中文系正式改系建院,成立了“文学院”(后于2016年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3年,学院获准设立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此后又陆续增设了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硕士点,并于2010年获准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目前设有中文系、新闻系,拥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陕西省“优师计划”师范生、延安市地方公费师范生、普通师范生、路遥文学创作人才、第二学士学位等5个培养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设有红色文艺研究中心、延安文艺研究中心、汉字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首批陕西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承担单位,陕西省党建“双创”标杆院系、陕西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含教授19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银铃计划”3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3人,陕西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陕西省“百优计划”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陕西省“三秦人才”1人,“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入选学者1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高校青年英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教学能手各1人。现有《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红色经典导论》《新闻调查实务》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延安文艺运动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红色经典导论》《新闻调查实务》《路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一)(二)》《延安文艺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古典小说名著选讲》6门省级一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陕北说书》《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人数1400余人。
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培养各类毕业生万余名。其中包括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赵学敏,著名书法家韩亨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沛昌,中央宣讲团成员、原中央第九巡视组组长吴瀚飞、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建军,著名作家陈行之、忽培元,著名记者梁相斌,著名诗人阎安,儿童文学作家鱼在洋,语言学家亢世勇、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贾三强,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周维东,学科语文研究专家贺卫东,中学正高级教师申延生、惠绿雁等杰出人才。还有一大批毕业生走上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工作岗位,许多毕业生成为陕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更新时间: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