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教学管理  党建工作  学生工作  院友风采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强基计划丨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方向):坚持走“小而精”特色培养之路
2022-05-24 00:06  

一、设置“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二、古文字学何以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1、什么是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古文字学何以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1)培养紧缺专门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古文字学”比较冷僻,发展不充分,研究队伍和专门人才严重匮乏;

(2)开展实际科学研究的需要:地下考古发掘积累了大量文物,相应的研究远远落后;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与中华文化血脉相通。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形成?古文字研究,对于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3、作为交叉学科的古文字学专业:从事古文字学研究,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四古”(古汉语、古文献、古文学、古代史)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考古、书法、绘画等学科门类,甚至要借助数、理、化、生、地质、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

三、人文学院简介

1、师资概况:现有在职专任教师41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大都具有优良的学术背景和扎实的教学科研功底。其中,入选中组部文科领军人才1人,湖北省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武汉英才”计划1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1人。30余人先后担任全国、省级相关学会的重要学术职务。

古文字小课堂

2、专业布局: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均已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已形成本、硕、博、博士后等完备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学科特色:坚持语言、文学“一体两翼”发展路径,在汉语史、新媒体语言文化传播、当代及中外作家批评以及文史会通、文工交叉、计算机辅助汉语史研究、汉语推广与融媒体相结合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4、科研优势:现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研究所、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国学研究院、新媒体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研国家重大社科项目2项,国家社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我院有期刊《语言研究》、《华中国学》,其中《语言研究》获评2021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近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及出版社发表(出版)高水平学术论著百余篇(部);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成功申报国家语言文字基地

我院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

四、人文学院“强基生”培养特色及优势

1、配置优势师资。为“强基生”制定独立的培养计划,整合“四古”(古汉语、古文献、古代文学、古代史)师资全程参与“强基生”培养。

2、厚植学科基础。适应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学校、院系特色优势,走“贯通式”培养之路,实现知识体系贯通(不仅仅只是专注于古文字学领域,而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要求),保障强基生的专业兴趣与知识、能力的全面成长。

3、保持适度规模。每年招收强基生5名,单独编班实行“小班化”管理,实行“一生一导师,一生一方案”个性化培养模式,走“小而精”特色培养之路。

4、共享学术资源。组织强基生参与校内外、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特色课程学习,组织、参与同城专题读书会,共读古文字学经典。

赴兄弟院校开展古文字方向学术交流会

5、科教协同,实践育人。强基生全部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和能力。

6、条件优厚,竞争充分。强基生经过课程学习、中期考核、毕业审核等环节,达到要求的,直接获得保研资格;对于特别突出、有较大学术研究潜力的学生,可尝试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或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申请直博或硕博连读。给予强基生出国交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资源配套、评先评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

丰富的古籍资源

五、品牌活动

著名作家阎连科进课堂

2012年起,我院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成功打造华中大文化品牌春秋讲学、大师写作课、喻家山文学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评论家驻校讲学,为中文学子提供与“文学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六、国际交流

牛津大学研学团

2018年起,我们先后组织牛津大学研学团、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学团,赴越南、突尼斯、马来西亚实践队;与境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持续开展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为人文学子提供大量国际交流、合作、实习实践的机会。

(图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公众号)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延安大学文学与传播新闻学院
地 址: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新校区
邮 编:716000
电 话:0911-26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