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走过了88载风雨历程,发展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
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陕北公学就开办了高级研究班。1998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招生单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74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有临床医学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59个专业领域(方向);学科涵盖11个门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培养体系。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获批省级“一流学科”1个,“一流培育学科”1个,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院士工作站,4个社科名家工作室。
学校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18个研究生二级招生单位,在校硕士研究生4445人。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师资引育计划”“延安精神熔铸师魂实施方案”,博士教师占比大幅提升,高层次人才建设实现大突破;各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共计1930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导师636人,专业型研究生导师1466人,多名教师及团队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和人才计划;现有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全国和陕西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各2个,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项,全国优秀教师5人。
学校组织实施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一大批课程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材奖多项;学生获国际奖、国家级奖项屡创新高,学生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在《自然》《柳叶刀》等期刊发表通讯论文的一批先进典型。
当前,学校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延安大学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
二、学院简介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称文学院)重建于1958年,是延安大学恢复重建时最早设立的三个系科之一。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教学(语文)、广播电视艺术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硕士研究生导师53人,其中校内导师40人、校外兼职导师1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230人。
学院设有中文系、新闻系,拥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陕西省“优师计划”师范生、延安市地方公费师范生、普通师范生、路遥文学创作人才、第二学士学位等5个培养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设有红色文艺研究中心、延安文艺研究中心、汉字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首批陕西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承担单位,陕西省党建“双创”标杆院系、陕西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含教授19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银铃计划”3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3人,陕西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陕西省“百优计划”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陕西省“三秦人才”1人,“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入选学者1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高校青年英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教学能手各1人。现有《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红色经典导论》《新闻调查实务》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延安文艺运动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红色经典导论》《新闻调查实务》《路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一)(二)》《延安文艺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古典小说名著选讲》6门省级一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陕北说书》《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省级教学团队2个。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18部。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人数1400余人。
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培养各类毕业生万余名。其中包括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赵学敏,著名书法家韩亨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沛昌,中央宣讲团成员、原中央第九巡视组组长吴瀚飞、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建军,著名作家陈行之、忽培元,著名记者梁相斌,著名诗人阎安,儿童文学作家鱼在洋,语言学家亢世勇、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贾三强,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周维东,学科语文研究专家贺卫东,中学正高级教师申延生、惠绿雁等杰出人才。还有一大批毕业生走上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工作岗位,许多毕业生成为陕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
(文学院近年来代表性科研项目与获奖成果)








三、硕士点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是学院最早设立的二级学科,形成了延安文艺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陕北地域文化与知青文学研究的学术特色,在延安文艺研究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拥有“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安文艺研究中心”、“红色文艺研究中心”三个国内有影响、省内知名的学术研究基地,以及面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路遥文学馆”。本硕士点以延安文艺研究、路遥研究为双核的学科特色,形成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个研究方向,均收全日制硕士生。
文艺学硕士点
本硕士点的文艺学研究,聚焦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和延安时期文艺理论问题研究,形成了兼及文艺社会学和文艺美学方法论的鲜明研究特色。以王杰教授领衔的全校首个“社科名家工作室”,汇聚了优秀博士团队,注重挖掘延安文艺的知识生产特质,凸显跨学科融合和国际学术交流路径,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多元审美文化批评,解决当代文艺研究的实际问题,引领文化建设价值取向,在文艺美学、文艺批评两个研究方向产出显著成果,有力扩展了延安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
本硕士点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先秦诸子研究”“汉赋研究”“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隐逸文学研究”“陕北历代诗歌研究”“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研究”等学术领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硕士点以文学研究为本位,兼顾文、史、哲等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文学文献,兼顾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口头文献相结合的多重文献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与西方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此,从学术研究的历史形态学视野,形成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均招收全日制硕士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本硕士点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立足于对陕北地区丰富的方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调查陕北方言,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汉语方言和文学语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其中,延安地域文化研究,通过挖掘陕北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土人情等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画面与陕北方言相映成趣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陕北方言与陕北文化交叉研究的重要特色;延安文学语言研究,以语言为文学载体,探索文学的语言艺术,主要研究陕北作家的语言艺术和延安时期文学语言特点。以此形成汉语方言学和文化语言学两个研究方向,均招收全日制硕士生。
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
本硕士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在古代文献和地方文献的时空交叠中,致力于梳理和研究陕北文学史的文献基础。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立足于陕北民间“活态”说唱文学田野调查,将明清词话、鼓词、宝卷等说唱文学文献与陕北说书进行历时性比较研究,侧重于明清珍本说唱文学文献搜集、整理和研究。陕北地方文献研究立足于以清涧白氏家族、惠氏家族、绥德郝氏家族、马氏家族、安塞郭氏家族、延川李氏家族为代表的“文学世家”研究,侧重于陕北出土文献、方志中的文学史料整理和以文学家族为核心的陕北历代诗歌整理研究。以此形成了陕北古代文学史料整理和陕北地方文献挖掘两个研究方向,均招收全日制硕士生。
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点
本硕士点以语文实践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重点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诸多问题,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路径,培养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人才,同时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仅招收硕师计划生)硕士生。
四、招生简介


五、学制学费和奖助体系
(一)学制学费详见《延安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制学费一览表》附件6。
(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
1.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奖励20000元。
2.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
3.学校设有学业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10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6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3000元,新生可申请学业奖学金。
4.学校设有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聘者每月津贴一般不低于500元,最高不超1300元。
5.学校设有“秀英科创基金”奖学金,一等奖14000元,二等奖6000元,三等奖3000元。
6.学校设有研究生创新基金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经费。
7.学校设有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
学院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新区公学北路延安大学新校区文学院办公楼
邮政编码:716000
联系人:李老师
咨询电话:15270553779
邮箱:lprfilm@163.com
学院网址:https://wxy.yau.edu.cn
2026年研究生招生更多信息请转https://yjsy.y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