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平 审核:姬小龙
(本网讯)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修养,切实加强毕业生党员离校教育,激励其立足岗位、勤勉奉献,在新征程上永葆初心使命、勇担时代责任,文学院党委于6月29日赴绥德郝家桥村开展“赓续郝家桥红色基因,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主题党日活动暨毕业生党员“最后一堂党课”。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有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师生党员代表一行40余人。
活动伊始,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有序参观了习仲勋纪念碑、郝家桥革命纪念室以及习仲勋同志旧居。师生党员们走进革命时期的窑洞、院落,聆听革命先辈和郝家桥村在大生产运动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详实图片,生动展现出习仲勋、刘玉厚等革命先辈们扎根群众、无畏艰辛、舍身拼搏的奋斗历程,也让党员们深刻感受到郝家桥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勤劳奋进、开拓创新的劳模精神。
参观结束后,文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郭小良为教师党员讲了题为《回望来时路,探寻党史中的精神密码》的党课。他点明,郝家桥,这座镌刻着光荣与奋斗的红色村庄,它的百年蜕变,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实践。1943年,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踏上这片黄土地,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郝家桥的田间地头。面对大生产运动的号召,郝家桥的党员群众闻令而动,用锄头与汗水在黄土高原上耕耘希望,不仅让村庄成为陕甘宁边区赫赫有名的“农村楷模”,更用实干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破解民忧的优良作风。他认为,我们站在这里回望这段历史,就是要深入学习郝家桥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在历史的回响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把从红色土壤中汲取的磅礴力量,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
随后,在郝家桥广场,张嘉怡等四位同学诵读诗歌《郝家桥的故事》。朗诵者们用极具感染力的声音,将郝家桥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开荒拓土、辛勤耕耘的火热场景娓娓道来,展现了郝家桥人“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奋斗姿态,生动诠释了“勤劳奋进、开拓创新”的郝家桥精神内核,让在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郝家桥村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切身经历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与群众同甘共苦、勠力同心的精神力量。
毕业生党员代表雷泽阳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向同学们分享心得体会。他表示,郝家桥村同心协力、实干苦干的劳动精神,让他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实干成就事业”的真谛。无论身处何地何岗,都将以劳动为荣、以实干为本,做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新时代青年党员,用辛勤劳动和扎实业绩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文学院党委书记姬小龙为毕业生党员讲授题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密码》的“最后一堂党课”。课堂上,姬小龙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角,深情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与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光辉岁月。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征程,无数共产党员用热血与生命诠释着对人民的忠诚,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成为激励毕业生党员前行的精神灯塔。
在谈及作风建设时,姬小龙书记希望毕业生党员要始终坚守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他表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将所学所思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际行动。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脚踏实地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在组织建设方面,姬小龙书记殷切嘱托毕业生党员要强化党员意识,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他希望同学们主动融入当地党组织,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党组织注入新鲜活力。
姬小龙书记还特别提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将其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顽强拼搏的奋斗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由院长党子奇领誓,全体师生党员整齐列队,在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现场,彰显着党员们践行中央八项规定、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坚定决心,激励党员们以延安精神和郝家桥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毅前行。
主题党日活动结束后,学院师生党员还赴米脂县高西沟村参观,切身体会该村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参观结束后学院师生表示,今后要将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此外,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