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锦、周嘉欣 核稿:侯业智
(本网讯)近日,我院李萍教授撰写的学术专著《复兴与重塑: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研究》与李鹏睿博士撰写的《新媒体艺术与文旅传播的融合创新研究》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李萍教授长期深耕中国现代美术史、延安文艺与视觉文化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美术》《文艺理论与批评》《延安大学学报》《荣宝斋》等国内重要专业期刊,为本书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体现了其在该领域持续拓展的学术轨迹。《复兴与重塑: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研究》是李萍教授自2014年起持续关注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重要成果,凝聚十余年学术思考、理论探索与图像研究的精华,标志着我院在延安文艺领域取得新突破。
本书以“复兴”与“重塑”为视角,系统研究延安木刻版画作为革命美术载体的核心价值,涵盖木刻版画的复兴与现代木刻运动、延安木刻的中国气派创作观与“碾庄经验”、延安新年画中的“新年图景”、木刻经典中的现代性想象、木刻展览与“民族国家共同体”六大板块内容。本书认为延安木刻版画在20世纪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与独立的关键时刻充当了抗战文艺的急先锋与“想象共同体”,以极具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语言再现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历史图景,成为解放区民主新生活生动的视觉注脚。
长期以来,我院几代学者立足革命圣地延安,扎根陕北红色沃土,赓续中国文艺研究传统,在延安文艺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复兴与重塑: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研究》的出版,既是这一学术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与深化,也展现了学院在延安文艺研究、红色文化传承及艺术史学科建设中的显著成就,是几代学者持续奋斗、不断拓展学术边界的生动体现。

李鹏睿博士的学术专著《新媒体艺术与文旅传播的融合创新研究》系统构建了新媒体艺术与文旅传播融合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作为一部聚焦新媒体时代文旅创新发展的专著,本书立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紧扣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趋势,深入探讨了新媒体艺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在内容架构上,该书既注重基础理论的系统性梳理,明确了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可变性、跨界性等核心特征,阐释了文旅传播的多样性、情感性、创新性等内涵特点;又强调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通过敦煌“数字藏经洞”、南京越剧《梁祝》元宇宙演出、洛阳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等典型案例,具象化呈现了AIGC技术应用、沉浸式体验设计、互动式产品开发等创新实践。书中对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文旅品牌故事创意传播、地方文化特色创新表达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为陕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非遗社火传承等地方文旅发展重点课题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该书的出版,既是对新媒体艺术与文旅传播融合领域研究的系统总结,也体现了文学院科研工作立足地方需求、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鲜明导向。
作者长期深耕新媒体艺术与文旅传播交叉领域,将理论研究与地方文旅实践紧密结合,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相关学科的学术体系,更为文旅行业从业者、研究者提供了兼具指导性与操作性的实践参考,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文学院教师深耕教研一线,佳作频出、硕果盈枝,一批涵盖文学评论、文旅研究、教育教材、传记创作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专著教材相继出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鲜明的应用导向,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中的硬核实力。具体如下:

从文学研究的深度掘进到文旅融合的前沿探索,从教育教材的精准赋能到地方文化的薪火相传,文学院2025年的出版成果既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厚度与广度,又紧扣时代需求与社会发展脉搏。这些著作是学院教师潜心治学、笃行不怠的智慧结晶,更是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文化育新人的生动实践,为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持久动力。